谈谈我一口气读到博士的教授婆婆
我的婆婆绝对是那个年代“上得厅堂,下得厨房”的典范,集美貌、才华、勤劳、奉献于一身……今天应大家要求,说一说她的故事。
婆婆小时候被外交部遴选为外语人才,9岁便离家开始了寄宿学习。直到现在,我们还将朝阳到海淀的距离调侃为双城生活。在我婆婆小时候,条件只能更为艰苦,没有地铁、也没有私家车,换几次公交车能到达离家几里地外的地方已经很幸福了。就在这种物质匮乏的年代,大学生都是稀缺资源。但她从小学便一直保持着全班数一数二的成绩考上大学、考上研究生又成了那个年代更加稀有的海归博士。按她的话来说,哪儿有什么岁月静好又熠熠闪光的人生,都不过是背后一步一个脚印的默默努力。
我和她一样,都是读书时结婚生子,嫁给了校园爱情。在她读博是时候,全家暂时迁居海外,公公辞掉了国内大学老师的工作开始创业,婆婆白天上学,晚上带娃(也就是我的老公,哈哈,据说小时候是一枚标准的双语人才)。博士毕业后,她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,但是我婆婆是一个传统的女人,她再次回到大学校园教书,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,直到现在,初心未变。
后来,公公频繁往返于两国,育儿的重担几乎压在婆婆一个人身上。但她依然把我的老公培养成的很好,精神上,琴棋书画和体育运动一样不差,周末带着他逛博物馆、看画展、看话剧,寒暑假到处旅游;物质上衣着体面且一日三餐荤素搭配即可。直到现在,我们去婆家,永远至少四菜一汤,给宝宝的辅食也变着法做。
但她的爱不止于这个小家,我怀孕的时候,她寒暑假都来做午饭和晚饭,下午不会在我这常驻,她知道婆婆在家时儿媳的不自由。周末再忙,也要回到姥姥家为亲朋好友做一桌子菜,给姥姥和保姆阿姨尽量包一些包子饺子,以免周中只有保姆阿姨的时候来不及做饭。她是家里的大姐,对弟弟妹妹都是尽量帮助而不索取,她也爱着他们的孩子,最爱看她们吃她做的饭的样子。
“仓廪实而知礼节”她让我们的日子过得富裕且充实,同时也不忘记教会我们爱人,做一个善良的人。我的老师同学生病,我朋友圈转发后都能看到她默默的捐款。她曾邀请全班的同学来家里开party,也和家里困难的孩子促膝长谈,在经济上雪中送炭。
昨晚,一辆车开着远光灯向我们驶来,老公像往常一样用手遮了我的眼睛,但他很快放手,把了一下方向盘,我从后视镜看到婆婆也用手遮住了我儿子的眼睛,我才明白这些暖心的举动是从何而来的习惯,因为它不止于恋爱,会长于婚姻,且代代相传
声明:
本网页内容来源互联网,旨在传播知识,不代表本站立场,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。
联系方式: